《穷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6:19:21
《穷人》教学反思15篇

《穷人》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穷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穷人》教学反思1

今日开始上第13课《穷人》。这是教部编版本课的第二次。

我们花了充足的时间来读课文。

朝读课30分钟,我和同学们各自读了一遍,历时10分钟。然后,大家齐读一遍,9分钟。之后,跟着101教育ppt的语文学科工具读,这次比较快,8分钟。朝读的最终几分钟,我们检查了本课生字的拼读。

正式上课时,时间不知怎样回事,一下子溜走了,好像没干多少事。我来理一理:

我们先默读课文,理出了这篇小说的人物。桑娜是主角,次要的主角,按出场顺序还有西蒙(已死去),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还有提到但没怎样出场的五个孩子。他们都是穷人,都是可怜人。

然后,我们厘清了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了示意图。我要求大家根据示意图,复述了课文主要资料,没有用关联词语。这一步其实是梳理小说的情节。

我们打开了课件,了解了作者生平和代表作。我们口头复述了这一资料。我补充了“列夫”是“狮子”之意,不知怎样扯到了佛门的“狮子吼”,文化背景不一样,牵强附会,浪费了时间。又插播说世界四大名著,托尔斯泰独占其三。其中的《复活》与第四部《简爱》天然是一副对联。这个环节虽然趣味,可是由资料引出的,不宜展开过多。

读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仿写了其中的“爱是……”句式,构成了一组排比句,算是为考试做点准备。

分组学习了本课的生字,除“困”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有5个“三点水旁”的字,3个“口字旁”的字。这算是分类集中识字吧。

学“困”字,我给大家讲了个小故事:

一个人很迷信,认为院子里有棵大树就是“困”,想砍掉。他的朋友笑着说,不能砍,砍了就变成了院子里有个人,就是“囚”了,更不吉利。

这其实是故事法识字记字。

最终的5分钟,安排大家做了练习册上的拼音、字词题目。正准备评讲时,下课了。布置了家庭作业。

练习册应当早点准备好,讲到任务、情节时,就能够做相应题目,而不必过分纠缠那些资料。这才更像“习课堂”,这才更有效。

《穷人》教学反思2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善良。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节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插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生活得很乐观。

第二部分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

第三部分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自行品味,再安排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所以预习加两节课的教学还觉得时间有限,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该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结尾的续写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课余时间来写,不过同学们的续写大多都充满了想象,又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写得比较精彩!

《穷人》教学反思3

课文《穷人》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长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成。文中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生活艰难,但是他们在发现自己的邻居西蒙去世之后,依然收养了她留下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俄国统治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渔夫和桑娜虽然贫穷但是却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体会穷人的贫穷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上。在一整节课中我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来找到表现穷人家庭困难的相关句子。学生找的字句相对集中,于是我重点处理了环境描写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海上风暴的“汹涌澎湃、寒风呼啸、波涛轰鸣”等词都摘了出来让学生重点体会,并要求他们说一说看到这些词语他们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而后在他们的画面中加入了一只在风暴中挣扎的小舟和渔夫,进一步体会他们家庭的困难。学生多数都忽略了桑娜的休息时间,当我提示他们有一个只有四个字的句子很能说明他们家庭的贫穷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找到了“睡觉还早。”这一句。古老的挂钟已经敲打了至少十一下了,说明桑娜几乎每天在这个时间操劳着,而孩子们的熟睡也说明了时间其实已经不早了。渔夫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为生计奔波,而桑娜也是日夜操劳,怎么能不说明他们家庭的困难呢?

在学生充分体会了他们一家的贫穷之后,我话锋一转,穷人的生活虽然贫困,但是他们却拥有很多其他生活优越的人没有的美好品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我很高兴的是,学生们除了他们手头的参考书上提到的勤劳、善良,也确实主动思考过,认为桑娜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能感谢上帝让自己的孩子都很健康,是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人,令人非常欣慰。

学习了前面的两个大的板块,很多学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渔夫和桑娜就是文章的主人公。我却把课文的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拿出来单独作为一个课时进行了处理。西蒙在文章当中出现时已经是一个因穷病而死去的寡妇形象,而这一人物的设置无一不为我们展现了穷人的艰难和与其他人并无二致的母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形象。在第三、四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描写中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西蒙的速写,寡妇,久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没有男劳力的家庭中,西蒙的死几乎就成为了必然,让人情不自禁的痛恨沙皇的专制统治。

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更深刻的表现了这个家庭的贫穷 ……此处隐藏10994个字……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然后,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桑娜这样做的意义,从而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因为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我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让学生想象: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

因为课后小练笔是续写《穷人》。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因为学生平时较少练习写续写,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因为,这个故事非常感人,学生对《穷人》这篇课文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非常关注接下来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于是,我创造机会举行《穷人》续写交流会先让他们进行小组的交流,说说接下来的情节将会是怎样的,然后让他们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下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续写,从学生交上来的文章中,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丰富,他们充满爱心,给予桑娜一家非常美满、幸福的好结局。

《穷人》教学反思14

刚刚执教完《穷人》一课,对教学中的一些片段,深有感触,有得有失,有收获有不满。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是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了解本课的写作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思路分为是先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通过对比,突出人物的高贵品质。再赏析分章的写作妙点。

活动一、课文精读。

话题,围绕“穷人”不穷的话题进行讨论。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从学生的回答上看,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并由环境描写中确实地体会到了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为了达到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对“物质贫穷”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达到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在品味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为了达到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在品味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保持的那种美好的品质。对穷人的善良、勤劳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点在于抓住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写,用朗读、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坚定。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顾地帮助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复杂心理却是无法理解到位。主要是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够透彻。而后来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中,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在末段的对话中,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但对渔夫那种善良、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较有感触,而对“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活动二、妙点赏析

细读文章八一一最后,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之妙。

细节描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1、境描写烘托出家里的穷,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2、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3、对话描写显示出渔夫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桑娜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4、神态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矛盾紧张的心理。心理、语言、对话都对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机好的作用。

这一环节的赏析学生说的充份,品析很到位。但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而课堂时间又相当有限,所以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该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

第三板块写话训练

结合桑娜和丈夫第一次沉默的句子,写一写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

这其实是在充分理解人物品质的基础上,对细节描写的一个训练,也是对第一二个活动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因时间关系,第三板块的写话训练,也未让学生的们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交流,这是本节课甚为遗憾的一个地方!这种遗憾也许在短短35分钟内真的难以弥补,只得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而同学们的写话也充满了想象,又注意秉承了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背景,写得很精彩!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会留下无数的遗憾和深深的思考,与同事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提高,成功与否又有何防!

《穷人》教学反思15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我上《穷人》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根据本单元的“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这一训练要求和训练重点,根据课前设计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先从复习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着手,回顾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现穷人什么品质?然后复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内容,体会作者通过从哪些方面的细节描写,表现桑娜的哪些品质?简单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第一部分学到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抱回孤儿”:根据的设计问题“桑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抱回两个孤儿的?从这一举动你体会到桑娜的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体会到的?……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通过采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感情朗读、议一议等形式去理解、去体会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觉得本节课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感情朗读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和多加训练。

《《穷人》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