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6:19:43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篇)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负荆请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同学的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的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 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所以,在上第二课时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放手。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给他们二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自己读生字,自己读词,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词,自己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会的可以来问我,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下位与别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去查阅手头的资料,可以去问不开口的老师……

二十分钟左右,汇报开始,我想,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只要一开口,字音的问题就可以随机解决了。 抛出来了砖,引来的是学生的玉了,我这样想。

生:(一位同学率先站了起来)我向大家汇报“府邸”这个词的意思,“府邸”就是指当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来补充一下,“府邸”不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财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心里明白了,“府邸”绝对不是茅草房,那种连大门口都挂着灯笼,都卧着石狮子,都站着门卫的人家,他们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针锋相对”就是“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生:我知道“宽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宽广。

生:“宽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撑船。

生:“宽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聋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生:“上卿”大概相当于宰相。

生:就像国务院总理,像外国的总统。

生:“惧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还不一样,“惧怕”是说内心很恐惧,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门客”就是指家里的佣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门客”是蔺相如出钱供养的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师:对,门客可不是佣人,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门客可是谋士啊!

生:我知道“负荆请罪”就是背着带刺的荆条到别人的家里去请罪。

生:“负荆请罪”就是指登门谢罪。

生:“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还是一个成语,比喻诚心诚意地道歉。

……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却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围里。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2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即出示词语:府邸、唇枪舌剑等。请一名后进生读,此生起立后无语,心中庆幸抓得准,又请一生,又无语,无奈只得请一名“尖子生”来救场,此生流利地将背投上的五个词语非常准确地读了出来。生词检查完,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了,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韩勃……孩子们读得比较投入,个别同学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扬。读完后,生点评,由我来做最后总结性的发言。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聚精会神地默读课文,不久一名男生举手,回答得简洁、准确,这让我信心大增。感慨:语文能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训练的结果。概括完全文,又让同学们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手到擒来,吹灰之力即搞定。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拿出补充习题做几道简单的题目。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3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文章均赞颂人物的优秀品质,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行为描写来完成人物写作。本课体裁较以往有所不同,是六年级学生第二次接触剧本类型,第一次学的是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本课为话剧,共两幕。在备课中应该着重对体裁进行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备课要全面。

话剧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直观,不 ……此处隐藏4498个字……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在学习第二幕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读出廉颇的真诚与蔺相如的宽容。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边读边想像两人当时不同的神态和心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万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化语文训练的目的。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2

我认为,苏教版教材以剧本的形式,纯粹是想让教材展现多样化的体裁,但我认为选择《负荆请罪》这一课并不妥当。

《负荆请罪》这一课是《将相和》的一部分,而这篇课文却没有提到“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这两个故事,虽然在第一幕交代了“廉颇挡蔺相如的道”作为故事的起因,但过于笼统,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廉颇为什么要挡蔺相如的道呢?

老师不得不再给学生介绍一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或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每一课老师都要补充很多课文知识,学生怎么能接受得了那么多知识呢?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总不能都靠课外补充,我们也应该体谅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给孩子们无休止的压力啊!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3

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我本来计划学完后分组表演,觉得在排练时学生就会再读,读中、演中品味人物内涵,可学生确是笑声不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4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紧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揣摩人物心理,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剧本资源,了解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卡的完成情况,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做批注),为第二课时的理解与感悟打好基础。课中启发引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交流。

课始,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齐读课题“负荆请罪”,说说是谁向谁负荆请罪,是如何负荆请罪的,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剧本第二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弄懂“负荆请罪”的意思,抓住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接着让学生弄清两幕之间的关系,进而知道“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小组讨论,之后,抓住了蔺相如与韩勃的对话,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积极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在理解交流的同时,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

一、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负荆请罪》一文,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二、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

其实,课堂教学绝不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出“差错”的课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新的课程理论昭示我们,课堂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是动态生成的,一定要树立以“人”(学生)为本的观念。

三、新的学习方式是扫荡这些传统流弊的利器。

在展示的课例中,一开头,教师引导学生由总结策略性的学法,而导入自主学习,既创设了情景,又提示了学习的方向,毫无思维上的限制,是开放灵活的。

课例中的合作学习要求很具体,但也都是策略性的。如,规定了时间(10分钟)和空间(合理利用教室),合理选择道具,发挥想象等,导向性和操作性强,强制性预设较弱,思维创造空间极其广阔。合作是更是开放学习的需要,小学生之间缺乏权威,人人都有发言权,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都能生存下来,不一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在全班交流表演中,教师根据反馈,及时点拨、指导,把探究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和内心作了细心入微的感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表演更是“体验式的表达”。这才是真正地自主地动态式生成,尊重了主体,张扬了个性。

当然,新理念下的教学情景是多变的,随时都有认知冲突,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挑战。如果没有相当的教学机智,把握不好,课堂教学“形”和“神”俱散,形成“放牧式”课堂,教学将无效率可言!教师必须锤炼教学技艺,适应多变的教学情景,熟练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及时优化教学流程,调整教学策略,做学生心灵的呵护者,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建构,共生成,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