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6:07:45
目送读后感合集15篇

目送读后感合集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目送读后感1

如果说有一部作品会让我深深地觉得初读不识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莫过于龙应台的《目送》了。一个人在成立一个家庭后就会有两种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这条路的中间,目送着父母的老去,目送着孩子的离去,目送着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边缘,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点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时期的那段时光,要么就是父母年迈后的岁月,至于中间的几十年,为何总是印象模糊?我总在想,究其原因,或许那段时光我们太过急于长大,太过急于摆脱父母的呵护。走着走着,我们从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回过头一看,好像又都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一种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但却又无处追寻。才发现原来不管我怎样热爱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样惋惜与你的错过,不管我怎样努力地要重寻那些成长的痕迹,所有的时刻仍然都要过去。在一切的痛苦与欢乐之下,生命仍然要静静流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是的,日子,就这样过来了,当然也应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成长、远行、离别、重聚,或者再也无法相见,所有过去的岁月像是一张蚀刻的钢板,把每一划的刻痕都记录下来了,有深有浅,有满盈有空白,有幸福也有遗憾。曾经与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时候都陪伴你的人,他们渐行渐远,作为子女的我们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追却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是的,如果在离别之后,一切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所有在相聚时被忽略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复地温习,每一句话在回溯时都有了一层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在回首之时也都有了一层更温柔的光泽,那么,不必追。

如今三五好友,静坐闲聊,相比十五年前的青涩少年,放在面前的不是冰镇雪碧可乐,更能接受的是一杯清茶。确实,回忆总在不经意间沉淀,如风的往事,总会在脑海中划出一段段轨迹,或浅或深,刻画人生五味。这一生,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你和他,有些会给予我帮助,而有些人就是来带给我伤害。于是我会懂得,原来不是只有好人,是会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伤害你。不过之后你会懂得,他们的到来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教会我们学会珍惜更好的。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们,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这时光飞逝,看沧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轮走过一圈又一圈。当我们已经头发花白,牙齿稀松时,还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阳回忆往事。

所以,我要感恩,从我出生一刻开始。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感恩拥有与失去。感恩是一种做人的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处世哲学。我们要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每个人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把感恩化做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把感恩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把感恩当做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学会感恩,学会理解爱、给予爱,学会用宽阔的胸襟包容生活。

生命之外,应该有一种东西是更长远更重要的,应该有一种东西是值得珍惜并且好好收藏的——一颗感恩的心!

目送读后感2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目送》中的一席话。龙应台用她温柔细腻仿佛微风般的文字,写下了这本《目送》。看完整本书,我思绪万千,淡淡的心酸和无奈涌上心头。每逢春节,爸爸和叔叔们都会回来过年。我想,这应该是爷爷奶奶最期盼、最高兴的时候了吧,毕竟一年一次的大团圆早已让人望眼欲穿。当年过完,儿女们又要再次踏上各自的征途时,他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袋袋的东西,那些袋子红红绿绿的,甚至带些淡淡的泥土味或鱼腥味,但是却很轻易地就装满了一整个车厢,也填满了我们的心房……车子启动了,我透过车窗回望,两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跟着车子,一直笑着,露出了参差不齐且发黄的牙齿,两只干瘦的手弯曲着悬在半空中缓缓地摇着,嘴里喃喃着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为什么在那温暖的笑容里我分明看见了点点泪光?那两个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慢慢地消失了……很多时候啊,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朝着前方大步迈。但如果这时候回回头,你会看见,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或是两个人,一直在注视着你,带着满满的不舍和期待,从我们到这人世,开始。

我也不禁想起自己,在家里,我总是低头玩手机或者玩电脑,不愿和她交流,她给我烧的青椒炒肉,我是多么不喜欢。偶然的一次,我看见她在厨房,仔细地将青椒一条一条地切开。夏日的厨房就像一个大蒸笼,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她额头上冒出来,但她却依旧不慌不忙地切着,直到把青椒切得很细很细。下锅后就更痛苦了。浓浓的油烟,呛鼻的辣味,整个空气都油腻腻的,额上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来。但她依然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味,最后再端上餐桌。那一次,我才明白她为我做的远远不止那一盘我认为极其普通、随意又不好吃的青椒炒肉,这一盘菜中,蕴含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她每一个细腻的动作,都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让我为以前只知嫌弃的自己感到羞愧。那一次我吃下了一整盘的青椒炒肉,她很高兴,也很诧异,欲言又止。我看着她,对她说:“很好吃,谢谢你。”

当我们渐渐长大,告别父母,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路上的艰辛,沿途的风景,都要自己闯,自己看。父母,就站在这路的开端,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摔倒,爬起,前行……眼里是经历大半生风霜后的不舍与不忍。他们很清楚这条道路上的艰难与困苦,他们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独自承受,独自疗伤。但是啊,成长,总要义无反顾;伤痛,更不可避免;而梦想,定要执着追求。

《目送》这本书,让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让每个人都心有所感。

“再多的遗憾都知不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的释怀与生命的和解。”让我们展开翅膀去飞翔吧,但不要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

目送读后感3

我想,每一个看过《目送》的读者,都会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抨击心灵,这是龙应台送儿子华安时体悟出的,儿子从小就和自己生活,从未离开,这次要出远门,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不舍,表现出的是浓浓的母爱。

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秃顶头发,双手长茧的父亲,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父亲有5个兄弟姐妹,只有他没读过书,他说上小学3天就没读了,因为家里穷,奶奶老是叫他去放 ……此处隐藏11408个字……出来了,并且加上了一堵厚厚的墙,一堵有门但母亲却打不开的墙。

他仍然还是母亲的孩子,可是,孩子更是孩子自己。母亲再也无法猜透孩子的心,再也无法走进孩子的心了。

面对与亲友之间的别离,我们都有着放不开的依恋;面对孩子心灵的疏离,我们感到的是酸酸的楚痛;面对至亲之人的死别,我们心头涌上的是无尽的悲伤;面对这一个个远离的背影,有谁能做到欣然的接受?

如果将文章里的儿子与母亲,女儿与父亲串联在一起,那就成了一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

母亲目送着的是儿子与父亲的背影,同时她目送着的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这人生的规律是自然的,不是孩子已不再爱你,也不是父亲不接受你的爱,只是,爱的深度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而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的理解,旷达的接受。正如龙应台告诉我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真的不必追了,面对他们的背影,淡淡的忧伤是自然的,只是,不必执着的不放手,既然他们选择旷达来爱你,那么,你也旷达的爱他们吧!

目送读后感14

人的一生由无数次目送构成,或悲伤凄凉、或温暖美好。龙应台的《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和美丽。她写到了儿子的离别、母亲的衰老、朋友间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父亲的最后时光。“情”字贯穿全书,但文字柔软而不煽情,符合我们的情感认知。没有华丽的文字,全书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道理。我一次一次被书中的情节感动,一字一句回味作者的情感。目送,让我学会了牵挂,让我学会了珍惜。

人的一生都在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父母和子女间的缘分就是目送。作为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目送父母去上班。上了大学,我们在父母的目送中离家。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目送牙牙学语的孩子上幼儿园,目送长大了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离家。

目送不仅仅是父母和子女间的缘分,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都会有无数个目送瞬间。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也许只是转身的擦肩,有些或许会是相伴一程,而后挥手告别的旅人,甚至还有一些成了连告别都没有的陌生人。珍惜每一个目送的缘分,珍惜每一个目送的人。

人生的归途

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人一旦老了,特别爱回忆以前的事情,因为他们所有的美好瞬间都留在过去的记忆里。记忆中,他们的父母还在,伴侣和孩子都围绕在身边,虽然辛苦奋斗,但心里是甜蜜的。年龄大了,父母离去,孩子成家,伴侣离开,他们成了孤家寡人。虽有儿女的陪伴,但儿女的家终究不是他们自己的家,他们的心并不属于这里,他们想要回的是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

每每听到年迈的父母说到回家时,你一定要把他们搂在怀里,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温暖。

父母和子女一场,我们在父母的庇佑下长大,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年轻的我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照顾自己的孩子。我们没有时间陪伴父母,总是觉得他们还很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会等待我们的陪伴。谁知,突然有一天,他们不再等,你才知道你所有的忙碌,是多么苍白!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次新冠疫情让多少逝者的家属痛彻心扉的哭喊,他们的亲人走得如此匆忙,目送告别都已经成了奢望,还没来得及好好拥抱,竟然就匆匆离别。

所以,请朋友们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目送读后感15

我在合上接下来要推荐的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浮现了元代诗人王冕的《墨萱图》。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到底是为了谁吐露芬芳?我想你和我一样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答案。我是讲书人王静娜,我推荐龙应台先生的《目送》。这本书收录了龙先生的七十八篇散文,书中写尽了生活百态——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子女的远离、友人的关心、兄弟姐妹的携手。她用简单直白的文字,透过生活常态去解读人生,这是她对于父母、子女、家庭、生死的又一思考力作。

在这开篇大作《目送》中,龙先生的开头很有意思,从自己牵着年幼的儿子去上小学说起,到后青春期和儿子的交流日渐疏远,从而思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是这样渐行渐远。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了一方总是固执地给予,一方总是固执地拒绝。我们都认为,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也想试试一个人过马路的时候会不会进退两难;一个人去外婆家的时候会不会迷失方向,一个人旅行的时候会不会结交新的朋友。。。那些一个人的时候,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然而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你之所以拥有一个人生活的技能,是因为有人陪你经历了千万次的失败,仍旧相信你值得拥有成功。

我在读到龙先生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这莫名的分隔线,好似一把利剑,直扎我内心。

芳华岁月,我们拼搏、进取,努力成为优秀,更优秀的人。我们说着伟大的抱负,做着关于理想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有着追不完的梦。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需要时间去成长,去创造价值,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的时间渐渐地被工作填满了。我们对双亲的奉养日渐远离,而我们的音讯也不能及时的传达给至爱之人。

龙应台先生在《两本存折》中,写下一段话,她说:“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

何为孤独?念而不能扰,扰而不能留,留而不能久。此为孤独。所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想必还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论身处何地,你永远是他最牵挂的人。“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从龙应台先生的书中,我读到了她对于父亲逝去的不舍,对于母亲日渐衰老的无奈,对于子女远离的理解。显然,在生命的刻度里,每一次目送都意义深远,每一份孤独都饱含深情。都说“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在国家繁荣富强的今天,我们在为新生活拼搏的同时,也应该担起家庭的这份责任,别让每一份孤独独自前行。

《目送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